• 27°C
香港時間:2024921日 (六) 14:37

專題:Topick

恒生指數: 18,258.57

+245.41 +1.36%

科技指數: 3,703.84

+52.28 +1.43%

恒生國指: 6,381.50

+75.99 +1.21%

加快落實保險服務中心

保險業起風雲

發布時間: 2021/04/10 07:56

最後更新: 2022/03/14 16:19

分享:

分享:

加快落實保險服務中心

促大灣區保險互聯互通

隨着內地先後推出多項收緊居民境外投保的措施,加上疫情阻礙了中港兩地的交通往來,令一度高企的內地訪港旅客投保數字不斷下滑,拖累保險業的發展。有業內人士認為,若要改變現況,加快落實香港保險業在大灣區設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推動保險互聯互通和產品互認,乃業界長遠發展的重要關鍵。

自2013年起,愈來愈多內地旅客專程來港購買保險,由內地訪客帶來的新造保單保費曾一度高達727億港元,佔當年本港整體個人業務新造保單保費39%(見表一)。然而,隨着內地先後收緊民眾來港投保的支付渠道,加上受到本港社會運動和新冠肺炎的影響,近年本港向內地訪客發出的保單持續下降。根據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的最新數字,2020年源自內地訪客的新造保單保費,只有68億港元,佔個人業務總額5.1%。雖然,粵港澳通關的時間表仍未有定案,但有關兩地保險業合作的討論其實未有間斷。

疫情凸顯跨境保險服務需求

「疫情的出現正好凸顯現時制度中的缺口。」立法會(保險界)議員陳健波表示,鑑於現時內地訪客若想購買香港保單,必須親身來港與保險中介人辦理手續、簽署保單合約,故隨着疫情令兩地往來幾近中斷,香港頓失內地客源,令從業員的收入大減。

因應區內人士對保險服務有龐大需求,保監局早於2018年已跟內地中銀保監、外管局及國資委等多個機構就相關議題作出討論,並向中銀保監提出讓香港保險公司在區內設立保險服務中心的建議。時任保監局行政總監梁志仁更相信,透過在區內建立服務中心,可讓內地人士毋須來港便能在區內處理保險查詢、索償及繳交續期保費等事宜。

2021年施政報告落實保險售後服務中心,陳健波透露,服務中心本意是為在內地工作或生活的港人服務,後來擴展至為持有香港保單的內地居民服務,並由單純的諮詢,擴展至理賠服務。「所以當中涉及繁複的程序,加上大灣區土地面積大、人口多,政策由建議到落地需要按部就班;而因應疫情持續,兩地交流的進度亦大受影響。」

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2019年2月出台以來,市場對「理財通」、「保險通」等互聯互通的金融措施一直存在憧憬。

陳健波:望半年內落實中心選址

對於如何加快有關進程,陳健波認為,最直接的方法乃賦予業界代表在談判桌上平等的地位,「兩地的官方機構其實一直有開會洽商,可惜談判桌上缺乏本港業界代表。」他指出,香港保險業聯會(下稱保聯)乃本港保險公司的代表機構,了解本地業界的想法、經營狀況,以及對大灣區發展的需求,故若能參與洽談,定能為服務中心的發展提供實用兼可行的建議。

早前,據稱當局曾考慮選址深圳前海、珠海橫琴或廣州南沙等地區作為服務中心的地點。陳健波主張由保聯統籌,跟內地當局洽商地點,再安排本港保險公司進駐。「我曾就此事與政府多次洽談,期望半年內可落實服務中心選址及營運方式,6至9個月內讓投保人可以享用到相關服務。」

「保險通」或須更長時間磨合

對本港業界而言,在大灣區設立服務中心除可為內地港人或持有本港保單的內地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吸引他們投保,同時也是本港業界進入內地銷售保險財策產品的踏腳石。事實上,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2019年2月出台以來,市場對「理財通」、「保險通」等互聯互通的金融措施一直存在憧憬。時任署理財政司司長劉怡翔更期望「理財通」以保險產品先行。

惟當「理財通」將於年內出台之際,金管局助理總裁(外事)陳維民卻表示,該局雖與內地相關部門就「理財通」保持密切溝通,並理解保險業界十分希望參與,但雙方在過程中未有討論太多保險產品互通,意味「理財通」應不涉保險產品,而「保險通」的出台時間更是遙遙無期。

不過,香港保險業聯會行政總監劉佩玲對有關狀況表示理解,「要促成相關措施,先決條件是獲得內地的政策扶持及配合,而兩地的法規尚有差異,故須先整合兩地的政策法規。」她更指出,若要達到保險業務的互聯互通,例如讓兩地客戶可投保、處理繳費、續保等事宜,由於涉及資金的進出境,更須受國家的金融規管。

另外,由於保險公司儲存了大量的客戶資訊,部分更屬於個人私隱,跨境互通難免涉及數據輸送,因此,金融合規、公司管治以外,私隱和網絡安全問題都不容輕視,構思和推行「保險通」時需要更仔細的考量。

參考先例 加快融合

儘管「保險通」的出台仍是未知之數,然而香港人壽保險從業員協會會長李冠群對前景持樂觀態度,認為無須過於擔心,因為政策落地只是時間問題。

李冠群表示,「保險通」並非先例,「若仿效過往推出的『滬港通』、『深港通』及『債券通』等機制,以交易封閉運行、對資金有所監管,就能打擊非法資金的流動,並解決內地政府擔心的走資問題。」他更認為,除了醫療與人壽保險以外,預料大灣區的發展將催生更多發展項目,例如因應跨境往來增加,一般保險中的汽車保險料有顯著的發展。

「雙軌制」或可成過渡良策

鑑於疫情持續,加上「保險通」仍未出台,陳健波建議,兩地政府可考慮容許本港業界以「雙軌制」方式進行產品銷售,即讓內地居民來港投保的同時,容許他們於網上投保。

陳健波解釋,網上投保乃大勢所趨,亦能成為本港業界進入大灣區的試驗場。「此舉能夠妥善處理資金跨境流動的問題,防止走資,產品亦可受到香港法例保障。」不過,陳健波強調,純保障型,例如人身意外險,健康醫療,危疾,人壽等結構相對簡單、易明、全保證型產品,比較適合在網上銷售。

其實,過去保聯亦曾建議政府設立覆蓋整個大灣區的網上醫療保險銷售平台「醫保通」,以便灣區的內地居民可透過互聯網,辦理投保及索賠事宜。當然,由於兩地司法管轄區的法律及監管制度差異需時解決,相關建議仍在洽談之中。陳健波冀監管者抱開明態度,接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放寬規管。


香港宜把握優勢「造大個餅」

「大灣區約有7,000萬人口,足足是香港的10倍,能夠『造大個餅』,業界固然期待。」除了市場規模增大,香港人壽保險經理協會會長黃偉光指,國內中產人士、高資產淨值人士愈來愈多,對財富管理、醫療保健的需求不斷提升,對保險產品需求更為殷切。

黃偉光又指,香港保險業發展較內地早,是世界上最成熟、最發達的保險市場之一,優勢包括專業和服務水平高、產品多元化、監管及規管模式高度透明、設有美元保單選擇等,內地保險市場發展與香港相比,仍有一段距離。

「假如大灣區保險市場向香港開放,兩地的互聯互通日益加深,不但能進一步服務客戶,相信本港保險業的種種優勢也將不斷輸送至大灣區,為業界帶來新的啟示,從而幫助大灣區保險業發展。」黃偉光說。

保險規模遠超大灣區

「香港的保險業規模遙遙領先於大灣區各大城市。」李冠群亦指出,大灣區各城市的保險業發展差異大,其中香港的保費收入便大幅拋離其他地區。以2019年為例,香港的保費收入已超過珠三角9大城市的保費收入總和(見表三)。

此外,本港的保險深度同樣大幅領先於大灣區其他城市,以2019年為例,香港的保險密度和滲透率分別為8,320美元及18%,大灣區內的9個內地城市則只有約1,000美元和6%,可見大灣區龐大的保險需求仍有待釋放,可開發的潛力實在不少。

兩大優勢鞏固優越地位

隨着中國內地市場的開放,加上大灣區規劃推進,不少內地城市快速崛起,香港的優勢會被取代嗎?李冠群認為,「一國兩制」的優勢、自由開放經濟體系,使香港成為大灣區內極具競爭力的國際化城市,即使面對相鄰的深圳以至其他城市,香港地位仍然不可撼動,當中有兩項絕對優勢更是不容忽視。「首先,香港出口數字為全大灣區最高,而在中國內地的對外貿易中,大部分經香港處理。」其次,眾多大型企業、世界500強企業都在香港設有據點,在「9+2」城市之中,外資投資有8成是投放於香港。

李冠群相信,只要把握好自身優勢,香港仍是中國最強的對外金融窗口。香港高度國際化的金融環境使保險公司具備強大的競爭力,在大灣區城市群中展現明顯優勢。他預料大灣區保險發展前景相當樂觀,同時寄語業界與時俱進,開發更多產品與服務方案,並引領大灣區的金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