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C
香港時間:2024921日 (六) 19:39

專題:Topick

恒生指數: 18,258.57

+245.41 +1.36%

科技指數: 3,703.84

+52.28 +1.43%

恒生國指: 6,381.50

+75.99 +1.21%

保險業2017再掀風雲

行業剖析

發布時間: 2017/02/20 16:11

最後更新: 2022/03/14 16:19

分享:

分享:

保險業增長勢頭持續

2017再掀風雲

長和集團主席李嘉誠於去年3月的業績會上,直言2016年經濟乃廿年來最差,「幾乎無一個行業係好」。但回顧過去1年本港各行業的發展,似乎又未至一面倒難看,至少保險業仍能維持升勢,首3季毛保費總額就較2015年同期上升20%。踏入2017年,業內人士預期行業前景仍然看俏,惟面對法規與監管上的轉變,業界勢要作出調整,以配合新環境、新制度。

本港保險業的增長勢頭絕非只是「虛火」。以去年為例,首季毛保費總額為1,010億港元,較2015年同期上升6.6%,而上半年和首3季的毛保費總額則分別上升至2,075和3,272億港元,分別較2015年同期上升12.2%與20%。與本地經濟1%至2%的溫和增長相比,如此升幅相信絕非虛火。

內需與外求帶動升勢

無可否認,本港的保險市場的確相對成熟,但每年仍然取得可觀的增長,箇中原因除源自內部的需求外,海外訪客,特別是內地訪客的「貢獻」同樣不容小覷。根據保險業監理處的數字顯示,去年首季,本港向內地訪客發出的保單,其新造保單保費為132億港元,佔該年同期個人業務的總新造保單保費(385億港元)的34.2%。(見表一)

事隔半年,本港首3季向內地訪客發出的保單,其新造保單保費已增至489億港元,佔該年同期個人業務的總新造保單保費(1,323億港元)的37%。當中除反映本港保險深受內地訪客歡迎,令相關的保單保費增幅於短短6個月已升逾3倍;同時更可見到除內地訪客外,本地居民對保險的需求同樣殷切,因而帶動新造保單保費數字大幅上升。

此外,隨着本港人口老化日益顯著,市場對個人保障、醫療,以至退休類別的保險產品預計亦會隨之增加。目前,本港65歲以上人口約佔16%,但據政府統計處預測,到了2029年,該年齡組別人口比例將增至26%,其需求相信將為保險業帶來支持。

料可維持溫和增長

基於本港居民與內地訪客的需求持續,可以預期本港保險業今年將維持穩定增長,但升勢可能轉趨溫和。瑞士再保險(Swiss Re)於去年底發表的《2017/18年度全球保險業回顧和展望》報告中亦指出,預計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溫和增長、將支持保險業發展,而新興市場更將推動全球非壽險業的保費增長。另外,報告更特別提到,中國經濟穩中向好,極需充足充分的保險保障,意味或有可能為本港保險業帶來新一輪的商機。

事實上,自《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的《關於內地在廣東與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協議》於2015年3月生效後,截至去年11月底,已有21份來自由保險及保險相關服務公司的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申請獲得批核,開啟進入內地市場的渠道。

監管與法規續有更新

不過,在迎接商機的同時,本港保險業仍然面對不少改變和挑戰,除了外圍經濟與政治影響外,最切身的莫過於獨立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的成立。

另外,踏入2017年,香港正式實施「共同匯報標準」,由於當中涉及申報客戶稅務狀況,此舉到底會否影響內地,以至其他海外客戶來港投保仍然有待觀察。加上內地於過去1年多次出手收緊內地居民來港投保的限制,包括限制以部分信用卡繳交保費和設立投保金額上限等,到底未來會否「加碼」或「落閘」,相信是業界未來密切注視的焦點。

陳健波:長遠須與內地接軌

立法會(保險界)議員陳健波(圓圖)認為過去國內居民踴躍來港投保,加上人壽保險已演化至理財和資產風險管理的工具,故去年新造保單保費屢創新高,惟認為之前基數較低,今年及後,人壽保險的成績不會如往年般亮麗。

人壽保險佔據了香港最重要的市場,惟陳健波表示現時香港的保險市場經已成熟,要發展就必須與內地接軌。從去年中國內地人壽保單以倍數上升顯示,國內市民對理財和資產分散充滿剛性需求,「因為人壽產品不限於純保險作用,有儲蓄、分紅、醫療等功能,可見內地居民極需要香港的人壽保險產品。」

建通用法規 有助行業發展

面對中央政府落閘限制投保金額和方式,陳健波指出中央的確關注事態發展,亦知道香港保監局亦就此事與內地相關部門洽談,但未能勸服撤回方案,「其實內地人要開戶口,一早便會到香港開設,不用等到現時才開,保險產品應服務客人所需,為客戶設想,如果保單過億元而要遏止是可以理解,但不能影響到一般市民對理財的需要。」

陳健波建議,中國政府應容許市民南下購買銀碼較細的保單,如港幣100萬元或以下的保單,直言「即使國內市民不能到香港買保險理財產品,都會去新加坡買。」他又指,內地人對香港保險抱有信心是因為香港公司信譽好、賠償充足,而且產品選擇又比內地有彈性,有關部門真的要去商討箇中解決方法,如中國和香港共同商議一套兩地通用法規,這有利吸引更多公司回內地發展。

保監局進展 保監局預計年中接棒

審慎為先 獨立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主席鄭慕智博士接受專訪時表示,保監局最快於今年第二季開始接手保監處的保險公司規管職能,並在之後的一至兩年內,接管現時3個自律規管機構的保險中介人監管工作,並實施法定發牌制度。

鄭慕智認為,行業規管工作過渡首重審慎:「保監局會在現有保監處建立的穩健基礎上,繼續與時並進,緊貼國際規管標準,以應付瞬息萬變的環球經濟環境。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容易受外圍經濟及政治因素影響。我們作為保險業監管機構,須確保保險業以審慎和負責任的態度經營業務。」

保監局另一項重要工作,是設立保單持有人保障計劃,在有保險公司無力償債時支付予保單持有人的賠償水平,為保單持有人提供安全網。鄭慕智表示,保監局會與政府緊密合作,草擬相關的條例草案。

近年內地人赴港投保額逐年增加,但有市場人士憂慮內地加強對資金外流的管制,如升級至「落閘」程度,將對香港保險業造成巨大衝擊。對此,鄭慕智表示關注並理解內地對資金外流的重視,而本港業界亦會盡力配合相關規定:「香港是自由開放市場,法例上沒有限制外地人士來香港購買保險。從監管的角度,我們的監管制度着重於確保保險公司財務穩健及保險從業員專業操守,及保障保單持有人的利益。」

談及對今年保險業的展望,鄭慕智表示樂觀:「本港保險業擁有多元化的客戶基礎,內地客戶只佔整個市場的一部分。香港保險業憑藉一向的專業及產品多樣化,再加上社會對保險需求日漸增加,以及金融科技應用等優勢,未來的市場發展仍然很大。」


新措施推行

CRS正式實施 投保人須披露資產資訊

近期廣受金融業討論的CRS全名為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即「共同滙報標準」,旨在透過自動交換財務帳戶資料,加強全球稅收合作,提高稅收的透明度,並打擊利用跨境金融帳戶逃稅的行為。而香港已於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CRS,並於明年年底與其他相關CRS夥伴國進行金融帳戶涉稅資訊第1次自動交換。

近年,大量內地訪客來港投保,隨着CRS實施,個人資產資訊被披露,此舉會否影響他們來港投保的意欲呢?有業界人士直言,假如客戶的稅務紀錄不清晰,確會影響來港投保及增加稅務風險,但由於措施主要用以打擊利用海外資金帳戶偷、逃、漏稅的客戶,故相信對一般客戶影響不大。從業員在銷售保單時只要多加注意及向客戶說明,相信可減輕他們的疑慮。

RBC對業界影響仍待觀察

至於另一項被保監局視為工作焦點、與業界和投保人息息相關的措施是推行「風險為本資本」(RBC, Risk-Based Capital)框架。「本港保險業以往計算監管資本時,僅以承保風險如保費量和索賠支出作出計算,較少觸及投資風險和營運風險等範疇。而RBC框架則涵蓋管治(Governance)、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及合規(Compliance)。」香港保險業聯會主席伍榮發形容,RBC框架不只重視資本要求,同時更重視企業風險管控質素,故當框架正式落實,資本要求被提高,不排除業界再掀起一片整合潮。

誠然,RBC框架對保險公司而言是另一個監管機制,但伍榮發相信,假如機制運作理想,料可為業界創造新的價值,助企業在風險管理與內部管控方面提升效益。「長遠而言,也是對行業穩定發展提供支持。」據了解,保監處已就RBC框架進行第2階段的工作,並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研究,預計下半年會向業界收集數據,以便進行量化影響研究和草擬具體規則。